【杜课】随笔5丨讲个严肃的故事,你可别笑啊(总第19期)
一个采访对象的不幸遭遇(9)
文/ 杜骏飞
9
说真的,我并非铁石心肠,我也会被一场深刻的访谈所吸引、所鼓舞、甚至心潮起伏。
那一次,一家受人尊敬的媒体,派来一位年轻的记者。他可能因为不太熟悉题材而显得紧张,以至于我实在不忍批评。他的采写任务太重大,我又实在不能拒绝。报道要追问的是网络民意问题,也是我擅长的领域,我想借此充分表述一下我的观点。
他来了。
但是,他带来的是一系列空洞的、社论般的主题,我只好给他空洞的、诗歌般的回答。
于是他失神地看着我,左右手紧紧相握,努力寻找着可以挽救采访的下一个问题。
许久,我小心地提示他:你是否可以借助当前的典型案例,问问我的评价?他猛然点头:是的是的,请杜教授举例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。
我高兴起来,谈了很久,记者挥笔记录,沉浸其中,几乎忘了老之将至。
为了进一步深入主题,我不得不问他:你是否想知道学术界还有哪些不同的论调,以及他们立论的依据?他再次点头:是的是的,请杜教授谈谈其他学者的观点。
时间又过去了。我说:我们可以追问一下理想模型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差距。
稍后,我说:要不,我对未来公共政策的转型做一下预测?
我甚至还请求他:天也黑了,是不是你请我边吃边聊比较好?
这天的采访是顺利的、酣畅的、富有深度的。我被记者的提问深深的打动了,即使这些提问来自我本人。
这天,我还喝了不少酒,年轻的记者也一下子喝倒了。
在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,我跟另一个我道了晚安,去前台埋了单,不留一丝遗憾。
(未完待续……)
“笑”后感
文/丁丽茹
用剥开一颗橙子的时间看完这个笑话,我却笑不出来,也无心吃橙了。为啥?不如我也来说个囧事儿。
前段时间偶得一次机会,去了一个淘宝村高峰论坛,作为一个实习僧,混迹在一片媒体人流中,钻进了一个专访室,接受专访的是某某巴巴的某总监。
淡定落座,打开录音笔,大家开始提问。
A记者:农村淘宝怎么推动品牌升级?
B记者:农村电商品质如何保证?对实体供给侧的影响?
C记者:农村淘宝模式能否在国外复制?
……
话筒递到我这里,我默默递给了右边的某华社记者。毕竟,他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准备充足后的满满求知欲。而我,真的只是个吃瓜群众。
回来听录音,发现那些问题都是别人的思考,他们在提出问题之前,便已经构思出自己的稿件脉络,循着自己的疑问去提问、去采访。而我,面对一堆零散的信息,憋出一篇干巴巴的稿件,我自己闻着都觉得没有食欲,何况是信息泛滥时代里的读者呢!
其实,所有的胆怯、尴尬、过失,都是源于准备不足。采访前对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不足,工作前的实习经验不足,包括给录音设备充电的不足。可以说,无准备,不采访,难出稿。
人们常说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,但为记者,怎能不时刻准备好一探究竟呢?
感谢观看、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。
鸣谢: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文案|丁丽茹
编辑|丁丽茹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杜 课
邮箱:njuduke@163.com
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
长按二维码关注